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棉登徑鋪3300萬易手
2011-04-22
智富物業發言人表示,尖沙嘴棉登徑二十八號錦榮商業大廈地下A及B鋪,面積約一千五百方呎,剛以三千三百萬元易手,平均呎價二萬二千元,物業現租客經營酒吧,每月租金六萬元,租約期至一二年一月,回報約二厘二,原業主於○九年以二千一百萬元購入上址,轉手帳面獲利一千二百萬元,期間物業升值五成七,據了解,新買家為董姓投資者。上述發言人續稱,太子荔枝角道一七六號鋪,地鋪面積約一千方呎,另有八百方呎閣樓,剛以一千一百萬元交吉售出,折合呎價一萬一千元(不計閣樓)。

半島中心呎價8100元

商廈專才董事黃志恒表示,尖東半島中心七樓十四室,面積約一千九百四十六方呎,剛以呎價八千一百元摸出,成交價涉一千五百七十六萬二千六百元,物業以交吉形式交易。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觀塘駿業街五十八號宏開工業大廈連錄兩筆大手成交,當中一至三樓,成交價一億二千五百一十四萬八千元,另地下A室及九樓A室,連同十個車位,成交價四千零四萬七千元。市場消息稱,新買家為資深投資者鄧成波,他早前以約三億元購入該廈全幢,而物業本來由兩至三名業主持有。資料顯示,該廈樓高十三層,樓面面積約十一萬方呎,地盤面積約一萬方呎,折合樓面呎價約二千七百二十七元。



Singtao  News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地產    鄧成波沽出兩年多升72%
2011-04-15
「鋪王波叔」鄧成波沽出深水欽州街「一籃子」舊樓,造價七千萬元,平均呎價約八千零四十六元,波叔持貨兩年半,帳面賺二千

九百三十二萬元,物業於兩年半升值七成二。

市場消息透露,上址為欽州街五十六號G及H兩幢舊樓,連同五十六號K地鋪,以七千萬元易手,該物業G、H及K地鋪各九百方呎,合共二千七百方呎,G、H樓高五層,每層約六百方呎,合共六千方呎,總樓面約八千七百方呎,以易手價計算,平均呎價八千零四十六元。

資料顯示,波叔於○八年七月以四千零六十八萬元購入上述「一籃子」物業,持貨約兩年半,帳面賺二千九百三十二萬元離場,賺幅達七成二。

鄧成波在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他已簽約沽出上述物業,現時有待買家簽署作實。

伊利近街呎價1.48萬

中環伊利近街十六號全幢加十八號地下連地庫,面積四千七百方呎,成交價約七千萬元,平均呎價約一萬四千八百九十四元,物業現時每月收租十五萬六千元,回報約二厘七。

原業主於去年九月以約六千五百萬元購入上址,轉手帳面獲利五百萬元,物業升值約百分之八。

通菜街鋪4020萬易手

旺角通菜街二十號地下連一樓二十及二十二號鋪,地鋪面積一千方呎,一樓面積約三千方呎,成交價約四千零二十萬元,折合呎價一萬零五百元,物業現由火鍋店承租,每月租金九萬元,新買家可收回報二厘七。

荃灣德士古道五十五號地下連閣樓,地鋪面積約一千方呎,成交價約一千七百萬元,平均呎價一萬七千元,物業租客為耀記行。

荃灣鋪每呎1.7萬沽

原業主於○九年九月以一千萬元購入上址,現沽出物業帳面賺七百萬元,期間物業升值七成。

旺角西洋菜北街一六七至一七三號地下一六七號鋪,面積約一千方呎,剛以一千五百萬元成交,呎價一萬五千元,物業租客經營Salon,每月租金三萬三千五百元,回報約二厘七。



Singtao news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地產
尖沙咀一樓舖 6900萬沽
2011年04月07日 星期四
尖沙咀樓上舖同樣獲投資者注視,消息稱,亞士厘道花園餐廳舖位,以約6,900萬元易手。
市場人士指,尖沙咀亞士厘道19至21號九龍中心1樓A號舖,面積約5,320平方呎,以約6,900萬元成交。該舖現由花園餐廳承租,月租約19萬元,回報率約3.8厘。據悉,該舖原業主,同時持有地下韓國餐廳舖位。
另外,灣仔摩理臣山道19至21號A1及A2號舖,面積約1,000平方呎,以約4,620萬元易手,該舖現由燈飾店承租。
美聯商業助理營業董事黃璜表示,尖東新東海商業中心1樓01至02室,坐擁科學館景觀,約3,777平方呎,以約2,860萬元成交,折合呎價約7,572元,物業以部分連約及交吉成交,根據市場平均呎租約28元計,業主享逾4厘租金回報。
撰文: 梁建國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地產
舖位投資者 轉戰非核心區
2011年04月05日 星期二
撰文:潘志明 中原(工商舖)營運總監
欄名:專家論市

核心旅遊消費區的舖位成交價屢創新高,傳媒傾向報道銅鑼灣羅素街呎租2,000、3,000元及呎價逾60萬元的交易。其實一眾投資者已密密手在低水的二、三綫區進行收貨,趁早購入該等區域中較旺的舖位,等候加租及升值。
上水鄰近深圳 舖位旺獲垂青
上水區由於擁有靠近深圳的地利,早已吸引國內消費者在區內消費。於執筆日人民幣兌港幣是84.14元人民幣兌100港元,即用人民幣在香港購買日常用品,等於打了八六折,上水一帶的藥房、超市一直生意滔滔,紙尿片、成藥、奶粉,甚至洗髮水、護膚品及化粧品等,最受國內消費者歡迎,皆因買到山寨廠冒牌貨的機會較低。
三月初,資深投資者馬亞木斥資9,200萬元購入上水新豐路98至110號地下106至110號舖,該舖租客為麥當勞餐廳,建築面積約4,155平方呎,現租金22.5萬元,回報率約2.93厘,原業主於2006年向中銀行產以2,930萬元購入,持貨5年獲利6,270萬元,升兩倍有多。
另亦有銀碼較細的舖位受追捧,位於龍琛路33號的龍豐花園地下商場舖,近月就錄得多宗成交,包括地下G11號舖的冼仲彥牙醫診所,以2,400萬元連3.5厘租約回報成交;而G52C號舖的學榮書店,以310萬元成交。
如以買入的回報率來看,回報兩厘多的成交也是主流,龍琛路68至74號地下的髮軒髮型屋,以2,000萬元成交,回報2.1厘;新祥街13號地下的成交,以1,168萬元成交,回報2.67厘。可見上水區的舖位交投,日趨精采。
元朗大馬路旺區 媲美彌敦道
另一個非核心區域元朗區亦同樣精采,葉姓資深舖位投資者,於三月初斥資1.4億元購入位於元朗大馬路國華大廈的屈臣氏,現租金32萬元,回報約2.74厘。此舖位置絕佳,屬單邊舖,地下連一、二樓合共9,850平方呎,前身是好相逢酒樓,對元朗老街坊來說,是集體回憶。元朗大馬路兩旁金舖、連鎖店及銀行林立,是區內的主要大街,跟尖沙咀彌敦道不遑多讓。
元朗大馬路最近一宗摸貨成交是頭段的誠信商業大廈地下元朗眼科中心,買方以3,600萬元向上手業主接貨,上手業主於2010年11月以3,000萬元購入,四個月賺600萬元,新買家連租約購入,回報2.16厘。
還有一宗摸上摸成交值得分享,位於元朗俊賢坊18號權益樓地下一家髮型屋,月租11,000元,於2月10日以798萬元售出,5日後旋即以830萬元摸出,賺32萬元,又於3月2日,即約半個月後,以1,080萬元摸出,帳面賺250萬元,新買家回報只得1.22厘。
元朗區其餘由1,000萬至5,000多萬元的成交不勝枚舉,回報平均也是兩厘多。投資者如此看好非核心區舖位前景,相信跟租金升幅能力絕對有關係,尤其以元朗區為例,隨着YOHO MIDTOWN入伙,前元朗邨地皮即將建成第一批限呎樓。新遷入元朗區居住的居民將成為另一股消費生力軍,除了帶動舖租上升,各類連鎖店爭相搶位進駐,未來元朗區的舖位將更受注目。
地產
財務行業競爭烈 租地舖搶客
2011年04月05日 星期二
樓、股表現同步造好,小陽春重現,市場投資意慾轉趨積極,資金周轉增多同時亦擴大財務公司等周邊行業的營商空間。加上,財務業趨於大眾及多元化,市場需求龐大,各區亦先後錄得財務行業承租商舖的個案。
財務公司250元呎租尖沙咀舖
資料顯示,本年至今最為矚目的新租於本年2月錄得,地段為尖沙咀堪富利士道12號地下1至2號舖,面積約1,000平方呎,每月租金約25萬元,呎租約250元。
值得一提的是,財務公司過往選址多以樓上舖為主,但隨着市場競爭愈趨激烈,亦逐步由樓上轉戰至地舖,有利增加市場佔有率。
財務行業不但發展到核心地區,二、三綫區亦錄得財務業進駐個案,如深水埗基隆街19號地下及閣樓亦獲本地著名財務公司大眾財務,以月租約5.3萬元承租,涉及地舖面積約1,300平方呎,另加約700平方呎閣樓,合共面積約2,000平方呎,前租客為足浴店。
港島區方面,筲箕灣東大街114號地舖,亦獲一財務公司租用,前租客為鞋店,面積約1,000平方呎,租金每月約8.5萬元,每平方呎租約85元。
經濟日報
地產
舖位摸貨熱 蔓延非核心區
城市花園地舖 兩月速袋750萬
2011年04月05日 星期二
舖位摸貨(以確認人身份出售)仍旺,集中在非核心區或二綫街出現。消息指,資深投資者蔡伯能,剛以5,800萬元,摸出北角城市花園舖位,持貨兩個月獲利750萬元。
市場人士指,北角電氣道城市花園地舖錄得成交,該舖位面積約6,668平方呎,剛以5,800萬元成交。本年1月,蔡伯能向佳宝超級市場,以約5,050萬元購入舖位,而佳宝售後租回,每月租金約18萬元,當時回報率高達4.2厘。
北河街地舖 數日賺400萬
蔡伯能是次摸出舖位,獲利約750萬元,舖位兩個多月升值約14%,而新買家仍享3.7厘回報。
蔡伯能近月摸貨屢獲利,較早前摸出深水埗北河街地舖,涉資約1,700萬元,持貨數日帳面速賺約400萬元。
二綫街搶手 砵蘭街現摸舖
最近舖位摸貨持續,除了非核心區外,核心區二綫街屢見摸舖。消息稱,旺角砵蘭街362A號地下D號舖,面積約600平方呎,剛以約3,900萬元易手,該舖由建材店承租,月租約10.3萬元,新買家可享3.1厘回報。原業主於上月以約3,600萬元購入舖位,持貨1個月獲利約300萬元。
另消息稱,旺角弼街75至77號地下A舖,面積僅約300平方呎,以1,850萬元摸出。原業主上月以約1,650萬元購入舖位,持貨個多月摸出,獲利約200萬元。
撰文: 梁建國
經濟日報